色彩风格

从“开心宴”到“安心席”,检察公益诉讼守护农村聚餐食品安全

【字号:    】        时间:2025-09-08      

开心齐聚,宾客们大快朵颐,本是农村聚餐的热闹场景。然而聚餐过后,有时却会出现客人闹肚子甚至食物中毒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宜城市检察院一位公益诉讼检察官的职业警觉。

“是不是食品卫生存在问题?谁来监管他们?”检察官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线索,他对当地农村集体聚餐情况进行了走访了解。结果发现,农村“流动厨房”背后存在着不少食品安全隐患:乡厨人员未办理健康证或过期未及时更换、操作环境卫生条件差、食品未留样等问题较为普遍。

农村红白喜事集体聚餐是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是联络乡邻情感,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场合,同时也事关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绝不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盲区。

 

2025年2月,年关刚过,宜城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再次深入乡村走访调查,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与乡厨人员交流,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我们常年四处承接各种红白喜事,一年下来能办40-50场筵席,每场少的有几十人,多的能上百人。”

“食品留样?办健康证?好像确实没太在意这方面。”“这些东西要去哪办?要找谁?”……乡厨们的坦诚相告,进一步印证了之前的调查结果。

基于调查事实,宜城市检察院依法向市场监管局和属地镇政府进行立案调查,并发出磋商函和检察建议,建议加强对农村集体聚餐的监管。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迅速拟定了《关于农村乡厨监管体系创新提升工作方案》,着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相关镇政府也迅速对辖区内的乡厨人员信息情况开展摸排。

 

4月,一场特殊的听证会在宜城市检察院举行。市场监管局、乡镇政府、卫健局等行政机关负责人,人大代表和餐饮协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农村聚餐食品安全治理之策。各方畅所欲言,形成了“强化组织、加大宣传、加强监管、协同共治、跨区合作”的共识。

 

5月,某镇政府会议室内座无虚席。由该镇政府召集的乡厨食品协管员、乡厨人员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工作推进会正在这里举行。检察官应邀参加,见证了一批乡厨人员现场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

 

在检察院的持续推动下,7月,宜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印发《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将农村集体聚餐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截至目前,某乡镇全部15名乡厨均办理或更新了健康证。为方便聚餐备案和加强监管,各乡镇都建立了乡厨人员和食品协管员的微信联络群,搭建起监管者与被监管方的沟通桥梁。

小餐桌关乎大民生。推动农村集体聚餐更加安全、规范,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长期工作。宜城与钟祥相邻,两地群众多有交流,乡厨也常在两地流动承揽宴席。为切实解决乡厨跨区域承办聚餐活动带来的监管盲区问题,9月,宜城市与钟祥市两地的检察机关、市场监管部门及交界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召开座谈会。会上,两地相关部门不仅交换了已登记在册的乡厨人员名单,还深入交流了在乡厨管理、备案操作、日常监管及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经验。此举标志着两地朝着协同共治、信息共享、监管互认的跨区域合作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为筑牢农村聚餐食品安全防线提供了更有力的机制保障。

从线索发现、调查核实,到制发建议、协同推进,再到机制构建与跨区域协作,宜城市检察院将持续关注农村集体聚餐,推动聚餐监管和乡厨人员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农村大席既能吃得“开心”更能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