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宜城市检察院 > 以案说法

“同名”惹官司,检察息风波

【字号:    】        时间:2025-10-09      

“被列为被执行人,莫名背了一身债,让我在亲戚面前都抬不起头!”宜城市南洲村村民张华光(化名)在宜城市综治中心检察工作室内急红了脸。

据张华光向接访检察官描述,他近期被卷进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还被列为了被执行人,可其常年在外务工,从未与谁签订过买卖合同。检察官耐心安抚张华光情绪,引导其按流程登记立案,并将该案线索及时移交给民事检察部门。承办检察官随即调阅相关案卷,并与原告刘龙(化名)取得联系。

2022年至2023年期间,同村张华光因耕作农作物需要,在刘龙所经营的农资店处购买农资,因收成不好,一直未支付货款,2023年11月24日,向其出具一份17081元的欠条。因久未偿还,刘龙拟向宜城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写到被告人信息处犯了难,刘龙表示,其在向法院递交诉状时,并不知道张华光的身份证号,法院立案庭协助其查询了所在村张华光的身份信息。

既然同村,会不会是被告身份信息搞错了?顺着这条线索,检察官当即找到村委会了解情况,经过多方查证,最终案件真相水落石出。

原来,真正的债务人是张红光(化名),他的小名叫"华光",因而写欠条时留的是小名"张华光",而农资店老板刘龙误以为这就是他的真名,最终导致本案完全没有关系的“张华光”被告上了法庭并缺席判决。  

得知自己竟告错了人,刘龙顿时面红耳赤,心中充满了愧疚与焦虑。

为尽快平息这场因同名引发的风波,宜城市检察院迅速行动,于查清事实当天依法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明确指出原判决中被告身份认定有误。法院收到建议后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核查并通过再审程序撤销了原判,随之也终结了执行程序,张华光被冻结的银行卡终于得以解封,刘龙向无辜受累的张华光郑重道歉,表示将通过程序向真正的债务人依法主张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