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年间,襄州宜城县(今湖北省宜城市)县令孙永组织修复长渠,恰逢时任襄州知州的曾巩来到宜城视察民情,在目睹修复后的长渠润泽万顷良田后,曾巩挥毫写下《襄州宜城县长渠记》,文中盛赞“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又是一个千年过去,同一条长渠穿越历史的尘烟,于2018年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身份蜿蜒于襄阳大地。然而,在襄阳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上,长渠也曾饱受渠道淤堵、水质污染之困。
2024年2月,为守护这条有两千三百年历史的“华夏第一渠”,宜城市检察院积极参与襄阳市检察院组织开展的长渠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为全面了解长渠现状,该院检察干警巡查百里渠线,用无人机记录下长渠沿线的污水直排、违法搭建、垃圾堆放等“病痛点”,绘制出长渠生态“伤情图”。
2024年9月,经过现场调查,检察干警在长渠管理处一段办公室向当地村委了解长渠暗管污口的相关情况
专项行动以来,宜城市检察院已办理11件相关的公益诉讼案件,通过办案,累计督促行政机关清除长渠沿线堆放的生活垃圾60余处,拆除长渠保护范围内违法搭建7处,挖除违法向长渠排污的两段暗管共计10米,封堵排污口4处。宜城市检察院还积极推动长渠保护工作凝聚合力,形成制度。2024年10月,该院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将长渠纳入河湖长制管理。
经过检察机关的努力,长渠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正轨。2025年3月,长渠立法被提上日程,《襄阳长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也于今年6月通过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这部守护“华夏第一渠”的专项立法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宜城市检察院将持续关注长渠保护工作,依法履行公益诉讼法律监督职能,为千年长渠能继续惠泽宜城这片热土贡献检察力量。